谒字的楷书
繁体:
分类:
通用字、次常用字
拼音:
 
部首:
部外笔画:
九画
总笔画:
十一画
繁部:
部外笔画:
九画
总笔画:
十一画
笔顺:
丶フ丨フ一一ノフノ丶フ
仓颉:
IVAPV
四角号码:
36727
U+8C12
五笔86/98:
YJQN
阅读(11189次)

基本字义解释

(謁) ㄧㄝˋ

◎ 拜见:见。拜。进

◎ 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 请求:归。医。

◎ 名帖:“使者惧而失,跪拾”。

◎ 掌管晋见的近待。

英文翻译

visit, pay respects

详细字义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曷( )声。本义:禀告,陈述)

(2) 同本义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 告发;检举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 请;请求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词性变化

〈名词〉

(1)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 姓

常用词组

谒见 yèjiàn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先投名刺而后进见
知县谒见之后,说了几句闲话。——《十二楼》

谒陵 yèlíng

到陵墓前拜谒;瞻仰陵墓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爾雅·釋詁】告也,請也。【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註】謁,告也。【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註】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 又【增韻】訪也,請見也。【後漢·卓茂傳】茂詣河陽,謁見光武。 又【釋名】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正字通】刺名也。古之門狀,今之拜帖。【史記·高祖紀】高祖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註】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 又謁舍,今之客舍也。【前漢·食貨志】里區謁舍。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謁者,掌賔讚受事。【應劭註】謁,請也,白也,僕主也。【三輔黃圖】內謁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謁者一星在左執法東北,主賔客,辨疑惑。 又山名。【山海經】謁戾之山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註】山今在上黨郡涅縣。 又姓。【後漢·方術傳】汝南太守謁煥。 又【集韻】【類篇】𠀤乙列切,音。亦白也。李舟說。 又【正韻】於蓋切,音愛。與同。隂晦也。引韓愈秋雨聯句:牖變景明謁。一本作藹,義同。 又【揚雄·百官箴】殷以𠛬顚,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謁叶敗。又【史記·孔子世家】去魯歌云:彼婦之謁,可以死敗。按此歌六句三韻,謁本音愛,與敗叶。【字彙】謁攺音意,敗叶音佩,誤。 【正字通】俗作謁,非。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

白也。从言曷聲。於歇切

字源演变

谒字的篆书
谒字的篆书
谒字的隶书
谒字的隶书
谒字的楷书
谒字的楷书

同音字

阅读(11189次)
试试手机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

Either scripts and active content are not permitted to run or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10.0.0 or greater is not installed.

Get Adobe Flash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