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
◎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 )。耳垂。耳鬓厮磨( )。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ear; merely, only; handle
◎ 耳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 耳
〈动词〉
(1) 听到,听说。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 耳巴
(1)〈方〉
(2)耳刮子
(3)帽耳;耳扇
◎ 耳报神
〈方〉∶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遍地都是他的耳报神,他岂有不知之理。——《儿女英雄传》
◎ 耳背
耳朵听力不大好。又说“耳闭”
◎ 耳边风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我说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诀,你老哥千万不要当做耳边风——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 耳鬓厮磨
两人的耳部与鬓角相磨,形容经常相处在一起,关系密切
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我也不敢怠慢了你。——《红楼梦》
◎ 耳不离腮
接近,亲密
别人说他俩是耳不离腮,影不离形,好的活像一个人。——李文元《婚事》
◎ 耳沉
〈方〉∶听力弱。也说“耳朵沉”
◎ 耳垂
人或某些类人猿的耳廓的下垂部
◎ 耳戳
耳上的三角形戳(如用来识别牛)
◎ 耳聪
听觉敏锐
◎ 耳聪目明
形容视听敏锐
巽而耳聪目明。——《周易》
◎ 耳朵
人和哺乳动物的听觉与平衡器官
◎ 耳朵软
指容易听信别人的话
◎ 耳房
与正房相连的左右两旁的小房子
原来主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红楼梦》
◎ 耳粪
〈方〉∶外耳道分泌物的干黄色结节
◎ 耳根
(1)耳廓的根端
(2)〈方〉∶耳
耳根前
【卷十二】【耳部】耳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而止切